说说你对“娱乐至死”的看法
适当娱乐过分娱乐伤身阴谋与兴奋过度脱力了,还有就是在演艺圈内经常因为制篇人经纪人总裁之间的权欲谋活活弄死的人玩乐无止境,玩到尽头就会玩命!
娱乐至死的时代是什么样的时代?
1,经典之所以为经典 这是我们的第一部分阐释,经典如何产生于作者自身的文学写作? 一部好的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的条件是什么呢? 诚然,如上述的几个答案所述,一部优秀的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往往是离不开写作者的天才创造的。但是这只是条件之一,因为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还在于经典的传承性。经典必须置于历史的观照之中才能被奉为圭臬。 这就是哈罗德 布鲁姆所做的工作的一个核心。他从历史的角度对作家自身原创性的工作加以阐释。 “一部文学作品能够赢得经典地位的原创性标志是某种陌生性,这种特性要么不可能完全被我们同化,要么有可能成为一种既定的习性而使我们熟视无睹。” 布鲁姆指出,优秀而伟大的作家往往互相影响,尽管有可能并不是以一种被作家自身所意识到的状态发生。一位作家的创作首先是基于对于前人的创造模式的了解,这是作家自身得以获得突破的基础。审美原创性与文学传统之间存在这一种张力。因为足够厚重的文学传统往往会限制一位作家的艺术发挥。写作者往往活在前人的阴影中,而富有某种“影响的焦虑”:他如何能够摆脱前人的窠臼,而创造出自身独特的特色,并成为新的经典呢?前人的创作必然做出了某种拓展性的工作,对文学的界限加以扩张。而一位天才就必然面临着无限广袤的开拓地,憧憬着如何在未被人造访的荒凉之处开垦一片肥沃的土壤。 布鲁姆在描述作家与前人的文本关联当中,使用了另一个概念:“创造性误读”。作者对于前人的阅读理解并不是建立在一种绝对正确和绝对理解的基础之上。这是作者自身的缺失,也是作者自身的机遇。人们对于文学经典的阅读包含着自身的想象参与的再创造活动,某种受制于时空条件和个人审美体验的理解正是一种创造新的误读。而这种误读构成了原创的基础。“审美原创借助“创造性误读””而达到借鉴基础上的创新。” 新的经典在经典的孕育中诞生: “由于文学传统的现实存在,每个作家的个人才能不仅在于从过去的文本中找到灵感,更重要的还是要从生活中发现新的表现对象,并采用新的表现手段使之陌生化,从而表现出崇高的艺术风格。” 帅气的分割线好吧一点也不帅帅气的分割线好吧一点也不帅帅气的分割线好吧一点也不帅 2,娱乐至死与经典阅读 这是另一个重点,当然基本没什么干货。 娱乐至死本身就不是一种精神,而只是一种变革。 我知道很多同学往往会把娱乐至死理解为:对于现在的大众文化产业的批判;或者对于人们耽溺于享乐而造成的精神荒废的批判。前者的完整表述会认为:娱乐产业本身包含着一种原罪,在进行着大量无意义的文化产出,拉低人们的智商;而后者的完整表述会认为:人们自身的堕怠造成了今时今日多种形态的精神焦虑。 但是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指出的问题却远比我们思考得复杂。这一变革的核心在于:信息媒介的改变促成了信息接收方式和信息处理范式的质变。这不是一个偶然,而是一个现状。这种不可逆转的改变正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转折,而这种转折潜藏着危机。 可怕的并不是纸质读物的衰落。因为纸质书籍不过是一种信息媒介。这种变革不过是将我们手中的纸质书换成了kindle。媒介的变革深层次地影响是对于人们思维方式的影响:信息交流的快速和碎片化导致人们对于信息的处理和理解是低效率的。不成体系的思维,过度冗余的信息量使人们难于分辨有效信息。刷微博可以为我们带来的是什么?这就是为什么说娱乐至死的是大众。 媒介变革削弱了我们思考的能力,但是这与经典的产生无涉。正如我在前面所阐述的,经典本身就是一种历史性的概念。托尔斯泰作品的伟大与新浪微博的兴盛有什么关系?没什么关系。今时今日依然有人在写出优秀的文学作品,我并不怀疑他们可以在与我们无关的时代名垂千古。作者只不过是更换了一种写作工具,从钢笔变成了键盘。经典仍然会新生,但是有可能————我们读不懂经典。 这才是娱乐至死带来的难题:我们如何在这个时代坚持阅读,而不会看着经典抓瞎。这意味着对于思考的坚持,而不是对于变革的抗拒。 “问题不在于我们看什么电视,问题在于我们看电视。要想解决问题,我们必须找到我们怎样看电视的方法。” ————《娱乐至死》 在这本书的最后,波兹曼并没有超越赫胥黎的智慧,他的建议停留在了必须加深我们对于媒介的认识和对于媒介的神秘性的驱逐之上。我也不可能给出更新的创见,或许按知乎说的一句话更能缓解我们内心深处的饥渴和焦虑:少刷知乎多看书。 微博不能代替阅读和思考,知乎也不能。 卧槽要死要死窝吐槽写完了分割线越来越随心所欲了真的好吗你们知不知道什么是秀恩爱。。。 3,憎恶学派 这是布鲁姆发明的一个概念,表现的是布鲁姆本人对于教育的担忧。 憎恶学派涵盖的范围包括女性主义批评,拉康的心理分析,新历史主义批评,结构主义以及符号学等等“流行”理论。他们的共同性在于主张对文学经典加以颠覆,重视文学的社会文化研究。这些研究范式的缺陷在于往往因为过于颠覆而消解了经典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并且将经典从教育的领域当中加以驱逐。审美的消解和大众的趣味对于文学进行了重构:文学变得无意义,而学术研究成为了一些没有品位的文字游戏。 所以布鲁姆蔑称之为憎恶学派。 哦上帝啊我发誓要狠狠踢自己的屁股这位太太您的衬衫是九磅十五便士吗话说我觉得c最长还是选c 4,感谢@张小溪 同学的思路开拓。 张小溪同学指出:布鲁姆的“经典”的概念本身是产生于学院派传统文学批评危机之时,这种“经典”的概念的生成是一种话语权争夺的产物。这点没错。 但是我想针对话语权的争夺并不是一位读者所急切关心的事,所以为诸位提供一个视角,知晓经典存在与否的意义:在于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今日的文学进益是在何等的基础之上有所得。 推荐阅读卡尔维诺《为什么要读经典》和黄灿然老师的《为什么要读经典》